林為特色 工學結合--江西環境工程學院創新辦學
林為特色 工學結合
??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創新辦學思路工作紀實
近來,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喜事連連,該院生物技術職業教育實訓基地項目獲得中央財政立項,得到150萬元經費支持;《工學交融式培養園林技術應用型高技能人才創新實驗區》入選省級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林木種苗生產技術》等3門課程獲省級精品課程榮譽稱號;在“浩沙杯”2009年全國萬人健美操大賽(江西賽區)中,該院健美操隊獲得大眾健美操五級一等獎、三級一等獎;在全省高等院校2009屆畢業生就業狀況表中,該院總就業率達91.56%,列全省高職院校前列,畢業生雙證獲取率達90%;由該院主持研發的臍橙平衡施肥技術在贛州各縣市果園基地推廣使用,帶動和促進了贛南150萬畝臍橙施肥技術水平的提升……面對這些成績,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黨委書記、院長肖忠優如是說:“這是學院將工作重心全面轉到‘林為特色、工學結合’的建設中,并以此為辦學思路取得的成果。”
圍繞林業開展人才培養
高校的健康持續發展必須有其成長的空間和優勢。學院要想獲得長足可持續的發展,“林業優勢”不能丟。以前受種種因素的影響,林學專業的報考人數曾急劇下降。2007年以來,該學院以減免三年學費招收林學專業學生。如今,這一批林學專業學生已被提前“搶”到有關林業部門,立即成了當地的林業技術骨干。現在,該院已形成以林為首的5個專業群,開辦高職專業40個,省級特色專業2個,省級高校教學團隊1個,省級教學名師4人,省級中青年骨干教師6人,入選江西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2008“西部之光”訪問學者1名。
近年來,該院師生主動投身于行業、地方經濟建設,如參加全省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省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設等。師生共同完成了贛州、吉安市等地的森林資源二類調查面積700 多萬畝,幫助多個縣開展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完成33個鄉鎮的新農村建設規劃等。該院與江西省林業廳共同合作培訓各類林業技術人才3000 多人,獨立承擔園林規劃設計和施工任務超過50萬平方米,承擔了23個單位47個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該院教師主持或參與課題研究160余項,其中省級以上課題33項。由該院主持研發的臍橙平衡施肥技術日前在贛州各縣市果園基地推廣使用,使用該項技術,可使單產提高30%,增收1120元/畝。
創新是發展的動力
近年來,該院除了抓好科技創新工作外,還特別注重人才培養制度方面的創新。該院積極探索“教學做相融合、產學研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對有些專業進行以班級為單位的公司化改造,將創業基地建在班上;聘請企業老總、技術能手直接參與專業和課程建設的人才培養與教學過程;學生的論文答辯、畢業設計在生產現場完成等。進行“訂單培養型”、“項目驅動型”、“工學交替型”等多種形式的工學結合模式,與世界500強企業??富士康集團、中國500強企業??風華高科等100多家企業實行聯合辦學,使每個專業開展至少與兩個以上高質量企業合作辦學的校企合作模式。著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引導學生練好“內功”,提高畢業生就業、創業成功率。通過開展校企合作、就業心理輔導、舉辦優秀企業家講壇等,使畢業生樹立良好心態、尋找最佳擇業定位。培養高素質的專職“就業導師”,對畢業生求職實行“保姆式”服務;建立就業市場“項目化負責制”,由項目負責人專門負責某一地區的畢業生就業市場拓展工作,建立定期走訪畢業生就業單位的常態機制;組織校園專場招聘會、畢業生大型供需見面會等,為畢業生搭建好“不出校門”的就業平臺。截至目前,該院已向社會輸送了3萬余名合格畢業生,還有不少人已經成為林業、經濟、服務和管理等領域的專家或技術骨干。
編輯: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