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新城市中軸線南端城市設計
方案二:嶺南家園 花城綠軸 宜居社區
一、設計目標
嶺南家園:“文脈 Context”-創造嶺南文化特色的行政中心區、交通樞紐商業區和濱水風貌區
花城綠軸:“生態 Ecology”-創造綠色生態的開放城市中軸線、公共休閑綠地和濱水風景岸線
宜居社區:“人性 Humanity”-創造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體系,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社區。
二、功能定位
城市設計整合文脈、生態和人性三個要素,融入嶺南文化務實、開放、兼容、創新等特征,將整體功能定位為“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行政辦公中心、公共交通樞紐和生態宜居家園”。該功能定位具體包括五個要素:綠色開放中軸、區域行政中心、公共交通樞紐、生態綠地公園和濱水宜居新城。
三、土地利用規劃
1、居住用地:結合城中村的改造推動宜居社區的建設。鼓勵土地集約使用,鼓勵混合用地,減少對機動車交通的需求。
2、行政辦公用地:第一使館區、行政辦公區、第二使館區和綜合商務區分布在中軸線兩側,共同組成區域行政中心。
3、商業辦公用地:沿輕軌和地鐵系統形成多個城市節點,從北往南依次規劃有電視塔-赤崗塔觀光游覽區、客村商務辦公中心、大塘綜合商務區和瀝?-海心沙交通娛樂商務樞紐。
4、綠地和公共開放空間:強調綠色開放空間的保護和利用,在加大果園保護和河涌整治力度的基礎上,通過建設海珠湖雨洪調蓄湖和園路建設項目,完善東風生態公園內各類配套旅游設施。同時擴大體育公園的用地范圍以保證中軸線的開敞。沿珠江后航道的濱水區域則以綠地為主,結合岸線特征設計多樣生動的濱水休閑游樂場所。
5、工業和倉儲:根據“退二進三“的部署,適時置換沿江工業用地。置換后的土地提倡混合使用,鼓勵產研結合的高技術產業入駐。
6、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利用:尊重現有文物及歷史建筑。對赤崗塔、李福林故居、衛氏大宗祠和廣州界碑周邊環境進行整治和改善。建議珠江電影制片廠在原址、原建筑的基礎上改造為影視文化、動漫創意園區。保護潘鶴雕塑園等文化產業。


四、綜合交通系統規劃
1、道路系統規劃:在高密度中心內加密路網,體育公園和新光快速路交界處的環城高速公路局部下沉, 將工業大道升級為城市主干道或高速公路, 以連接環城高速公路與內環路。在海珠區南側廣州大道南的東部設立過江隧道,減輕現有路面橋梁擁擠。采用“熱線規劃(HOT LANE)”的交通組織政策,在高峰時段僅允許公共交通及付費私人機動車使用過江隧道,分流洛溪大橋的交通壓力,同時考慮在未來緊鄰現有洛溪大橋建設新洛溪大橋。
2、公共交通規劃: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和人步行系統,廣泛開發地面輕軌運輸,并向區域范圍延伸。規劃設立多條輕軌道線, 加強地鐵站與周邊城區的連接。 規劃設立多個綜合公共交通轉線站, 連接軌道交通、公共交通、輕軌交通、以及水上交通。
3、水上交通規劃:擴大現有的水上交通服務,設立船舶停泊地點,包括北海心沙島、廣州國際會展中心、官洲、學城、番禺麗江花園等。規劃海珠線、番禺麗江花園線、官洲/大學城線、蓮花山線等四條水上巴士線路,減少路面交通。
4、步行系統規劃:所有的道路將提供行人道設施,鼓勵行人步行。沿中軸線和沿后航道濱江地區將提供行人和自行車專用道路,沿步行道分布了大量的為休閑、體育和觀景點,供市民健身休閑和旅游觀光使用。主要交通樞紐節點附近建筑之間二層相連,形成空中步行系統。
五、城市空間和景觀形態規劃
城市設計提出的中心概念在于一個自由形態的倒T形綠地軸。該軸作為一個生態走廊,南北方向分別延伸至新電視塔和珠江后航道,然后連結東西方的珠江后航道河濱,最終與濱江綠帶相連。這條軸線可以象征性地認為是一條“脊柱”,各種用途的節點沿著走廊分布,并象肋骨一樣向兩側延伸,圍繞標志性建筑及開放空間布置標志性景觀節點。


編輯:royal
相關閱讀
遼寧沈陽:世界最大泵道公園開園
沈陽國際泵道公園總投資約1億元,總占地面積4.58萬平方米,其中核心泵道場地面積約8000平方米,共設置平地練習區、入門波浪道、小型初級道、大型初級道、標準泵道、騰躍道、自由式場地、碗池共9個賽道【詳細】
京城最大綠肺溫榆河公園18條道路“瘦身曲化”
在京城最大“綠肺”——溫榆河公園,18條市政道路眼下正開展設計建設。近日,由北京城市規劃院、園林古建院、市水利設計院、弘都院、林業大學等專業團隊組建的規劃技術工作營,已經完成了【詳細】
《杭州市濕地保護條例》施行
《杭州市濕地保護條例》今年5月1日起施行。浙江省杭州市近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杭州市濕地保護條例》制定實施的有關情況,提出將扎實推進濕地保護和修復,全力推進國際濕地城市創建【詳細】
同濟大學風景園林專業女生留學歸來后當廚師
有人問小迪,985畢業做廚師不會感覺虧了嗎?小迪說“標簽也許可以帶給人暫時的光環,但它不該定義你。”小迪說她喜歡做料理,因為看到吃了自己做的食物感到幸福的食客會覺得很幸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