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國有苗圃成功脫貧的啟示
濟南市國有苗圃成功脫貧的啟示:經營方式的靈活
“國”字號的林場、苗圃常常和貧困聯系在一起。濟南市國有苗圃在武朝菊的帶領下,擺脫了負債累累的窘境,成功地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之路。他們的成功經驗很值得學習。
濟南市國有苗圃成功的關鍵點在于它經營方式的靈活。傳統型苗圃多以育苗為主,濟南市國有苗圃土地資源有限,500多畝地養活100多號人,光靠賣苗壓力很大。他們沒有拘泥于種樹、育苗這一老本行,而是積極開發產品附加值很高的高檔花卉,他們每年有500多萬盆高檔盆花投放市場,紅掌、蝴蝶蘭、大花蕙蘭等主打花卉由于品質高,已牢牢地占領了山東市場。他們的經營還向技術含量更高的城市綠化領域拓展,至今已完成了300多項綠化工程的設計、施工,啃下了山東綠化領域的多塊“硬骨頭”工程,也贏得了豐厚的利潤。
當然,國有場圃發展離不開當地林業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武朝菊在總結濟南市國有苗圃成功經驗時一再說,沒有濟南市林業局的大力支持,就沒有濟南市國有苗圃的今天。2001年,在濟南市國有苗圃“貧困交加”時,武朝菊雖然承接了一個180萬元的綠化工程,但如果沒有濟南市林業局的20萬元借款作為工程保證金,他們也很難掘到“第一桶金”,走出濟南市國有苗圃起死回生的第一步。
國有苗圃同樣需要可持續發展。在解決了溫飽問題后,濟南市國有苗圃更加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先后投資1200萬元,建造了國內一流的鋼架結構花卉展示大廳,建造了1.8萬平方米的國內最先進的智能花圃。先進的生產設施為濟南市國有苗圃增強了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此外,濟南市國有場圃的成功也離不開一支精干的建設隊伍。武朝菊的人才觀是:每個人都應該得到尊重,能把水澆好的也是人才。苗圃靠人才來發展,人才也靠苗圃來生存。每一個員工因為得到尊重,工作的勁頭才會更高。
編輯: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