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壞就是最好的保護”的啟示
以“生態城市??宜居、宜業、宜游”為主題的生態城市論壇日前在貴陽舉行,長沙市委書記張劍飛與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就生態環境保護話題展在論壇上展開激情對話,就發達國家如何承擔發展中國家環境保護義務、發達國家如何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環保技術支持等熱點話題向布萊爾接連發問,并旗幟鮮明地提出“不破壞就是最好的保護”的觀點,引起布萊爾的濃厚興趣。(新華網湖南頻道8月23日)
向一個前世界政要提出如此實質性的話題,可以看出張劍飛先生作為一個市長的職責意識,而提出這樣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則表明張有著明晰的執政理念。
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世界性共同課題。一般看來,要發展必然要付出代價,或者是社會生活中的貧富分化,或者是自然環境的極大破壞,或者是兩者兼有之。發展之后再治理,先污染后治理,這似乎是無法擺脫的怪圈。在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剛發軔時候,黨和政府就一再告誡千萬不能走西方的老路,但事實是,在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污染和環境治理問題也成為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最大障礙。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大的教訓。通過這么多年的發展,人們認識到,帶污染的GDP絕對不是我們的追求。如果經濟發展上去了,但人類的生存環境卻下降了,這樣的發展得不償失;如果物質生活水平上去了,但原先那種“日用而不知”的藍天碧水般的詩意生活離我們漸行漸遠時,我們將無法安放我們狂躁的心靈。如果任由這種邊發展邊破壞、邊污染邊治理的路子發展下去,人類將走向了一條不歸路,最終受到來自于大自然和歷史的雙重懲罰。
發展到底為了什么?“內求諸己”,是中國士人的一貫傳統,于是我們又把目光朝向了自己。我們現在認識到了,不破壞才是最好的發展。發展應該是積極的發展,而不是破壞之后的發展。不破不立適應于社會改造,但絕對不適應于環境保護。對于環境保護,我們應當遵循張劍飛先生的“不破壞就是最好的保護”。
不破不立,這種二元化的思維習慣,或許適用于社會改造。但在科技雙刃劍效應愈加彰顯的今天,這種思維對環境保護來說破壞性正呈幾何級數發展。特別是在現代科學技術的條件下,人類所生存的環境,很多時候依靠自身的恢復能力,已經遠遠不行了。類似于挖山、砍樹、填水這樣的蠢事,正在把人類自己逼上絕境,自己給自己下套子。人類必須懸崖勒馬、迷途知返。我們也慶幸地看到,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正從GDP的盲目崇拜中清醒出來,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力圖扭轉經濟一發展、環境就破壞的現象。比如,中央政府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性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設想,并在湖南、湖北兩省進行試驗。比如,湖南省提出了守住青山綠水、糧食生產、節能減耗、守住民生四條底線。比如,長沙制定實施了“環境保護三年行動計劃”,從去年開始,3年投入110億元,重點實施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實際上,從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環保新政,凸顯的都是一種理性的回歸。
其實,不僅生態環境“不破壞就是最好的保護”。在文化傳承上也適用于這一理念。早在2006年那場席卷三湘的為黨代會“獻計獻策”活動中,就有智者提出文化生態保護的思想。他認為,湖南是少數民族聚居的省份,在漫長的社會發展演進中,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文化,而保留自己民族的文化就是保留自己民族的靈魂。政府不僅要配套到位,還要制定具體措施,比如挖掘、整理、弘揚包括土家族文化資源在內的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建立類似于自然保護區性質的文化保護區,在保護區內,挖掘少數民族資源,盡量減少現代生活對傳統的污染和影響,保護那里的文化原生態等。
衡量一個地方的發展,千萬不要把眼光盯在高樓大廈、高速公路、現代化廠房上,而應當看那里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人民群眾生活得有沒有自我和尊嚴,倘若老百姓的眼神里透出幸福和安定,那就是真正的發展。
這或許就是張劍飛先生“不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給人的啟迪。
編輯: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