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花米草有望在鹽城化害為利
互花米草,一種被列入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的植物,在我市沿海部分地區生長旺盛,引發諸多擔憂。近日,大豐麋鹿保護區一項科研成果表明,互花米草為野生麋鹿喜食。專家認為,這一發現,有望使得互花米草這一入侵物種在我市化害為利。
互花米草是從英吉利海峽南端舶過來的外來入侵物種,人們最早是利用它們頑強的生命力來防汛固堤,但它們一進入南黃海濕地就開始瘋狂生長,給當地生態帶來憂患。大量繁殖的米草會造成較嚴重的生態危害,與灘涂養殖產品爭奪營養物質,影響海水交換能力,誘發赤潮,與沿海灘涂本地植物競爭生長空間,堵塞航道等。
目前,大豐麋鹿保護區野生麋鹿種群達139頭,野生麋鹿已經適應了南黃海濕地的生態環境。在野生麋鹿活動的臨海約20平方公里范圍內,互花米草約占到70%。2008年3月,保護區科研人員發現,有野生麋鹿采食互花米草。保護區隨即成立課題組,對野生麋鹿這一行為跟蹤觀察研究。
據了解,在野生麋鹿放養的第三核心區,人跡罕至、空間廣闊,且具備麋鹿所需的食物、水源和隱蔽物三個基本條件。這里有海水和自然降雨的混合水,有白茅、狼尾草、飛蓬等多種麋鹿的可食植物。蘆葦、水燭密度高、莖桿長,既是麋鹿的喜食植物,又是麋鹿的隱蔽物。
雖然有關資料顯示,嫩綠的互花米草莖葉,味稍咸帶甜,營養成分很高,是較好的鹽生牧草和飼料,但是保護區內的半散養麋鹿區域內沒有互花米草,國內外麋鹿研究資料上也從未有過麋鹿采食互花米草的記錄。
保護區科研人員發現,野生麋鹿對采食互花米草和利用互花米草生態環境存在很大的依賴性。科研人員在野外連續觀察顯示:半數觀察點互花米草留下麋鹿采食齒跡和坐臥痕跡,且野生麋鹿采食利用互花米草的比率較蘆葦高。就一天當中麋鹿利用互花米草的情況而言,早八點到晚六點之間的頻率越來越高,特別是在下午兩點到六點時間段內利用的頻率達81%。就季節而言,6月份對互花米草的利用率最高,達43.5%。
麋鹿專家、研究員丁玉華說,就目前而言,南黃海濕地的互花米草對于野生麋鹿種群的恢復是有利的。以互花米草為食的野生麋鹿,體質狀況良好,脫茸、換毛、發情、交配、產仔等生理現象有條不紊地更替運行。同時,野生麋鹿的采食行為也緩解了互花米草無節制的蔓延趨勢,從而使南黃海濕地生態進一步得到平衡。這意味著被列入國家首批外來入侵物種“黑名單”的互花米草有望化害為利,在“一片喊打聲”中得到人們的一些認可。
丁玉華介紹,麋鹿喜食互花米草是一個新的重大發現,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野生麋鹿因采食互花米草,導致消化機理和生理機能發生明顯變化。科研人員仍在繼續對此作進一步研究。
編輯: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