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住宅設計破題之舉
2009-07-10 23:57:11 作者:中國房地產報 來源:中國房地產報 瀏覽次數:
盡管“老年住宅”這一話題并不新鮮,但剛剛步入調整期的房地產行業依然需要對此做許多功課。
據“2009 CIHAF中國之家”項目總監康進介紹,在將“老年住宅”這一話題拋向業內之后,她所接觸的開發商、建筑設計單位以及業內專家無一例外地認為,圍繞這一話題仍然有許多進一步探索和交流的空間。
“我們意識到,對于每天有80%以上的時間都在住所中度過的老年人而言,居住自然是其養老的首要問題。”當代節能置業總工程師陳音向記者介紹。因此,早在2007年,當代節能置業就曾組織團隊赴歐洲的丹麥等地考察老年住宅。但是,由于老年住宅涉及領域廣闊、牽涉國家經濟、政策等層面較多,當代節能置業至今未能輕易在老年住宅領域做出實質性推進。
而與常見的養老院相比,開發社區中配建的老年住宅在設計與建設中應有所不同。但是,對于多數開發商而言,這兩者如何不同,怎么做能更加符合老年人的需求,也并未有明晰的認識。
“在我國大力推行‘居家養老’的背景下,將現有的養老院建造與設計模式直接搬到社區中的老年住宅上,一定有很大的偏頗。”國內知名的老年住宅專家、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清華規劃院住宅與社區研究所副所長周燕珉指出。
因此,在參照國外經驗的同時,業內急需探討社區老年住宅設計的獨到之處。
老年住宅設計的模式化
據全國老齡辦發布的中國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獨居)的比例已經達到49.7%,85%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居家養老服務的意愿。相比之下,選擇在養老院等機構養老的只占6%到8%。
目前,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經超過1.49億,占總人口的11%以上,老年人的養老服務問題日益突出。據統計,中國城市老年人中生活能夠完全自理的占85.4%,部分自理的占9.6%,完全不能自理的占5%。
不難看出,在“未富先老”的國情下,大部分的城市老人還是期待在普通的社區中養老,而他們也有一定的自理能力。
然而,不無遺憾的是,目前老年人居住的建筑不是設計成賓館式獨立的形式,就是設計成設備質量環境一般的“離家”養老機構,不能為大部分普通老人所接受。
“細心的人會發現,在1999年原建設部頒布的《老年人建筑設計規范》中,對于社區中配設老年住宅的相關規范是空白的。”周燕珉告訴記者,這直接影響到此類住宅產品的設計與建造,建筑設計規范領域的空白不僅降低了老年人居所的舒適程度,也讓在此領域打算有所作為的開發商上陷入迷茫。
萬通地產曾做過一些針對老年社區和老人院的探索和調查。“我們認為,與比較常見的養老院相比,社區中的老人居住場所應該有所不同。但究竟如何不同目前仍屬于探索階段。”萬通地產產品研發中心總監劉克峰無奈地表示。
據了解,在歐洲和美國,社區老人居所形式劃分得非常細。陳音也指出,這些發達國家在設計老年住宅的時候,至少會針對能夠自理的老人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做出粗略的劃分。在美國的邁阿密,甚至還有針對那些健康老人設計的高爾夫別墅類老人居住的產品。
因此,對于我國而言,在社區中設計建造一些適合能夠自理但仍需照顧的老人的居所具有更為現實的意義。在此細分的基礎上,才能對于他們的居所需求做出進一步細致化的處理。
此外,“即使普通的非針對老人開發的住宅,也需要做到一定程度的無障礙化,而這些在目前現有的部分住宅產品中,從一定程度上講,也是奢求。”劉克峰說。
社區建筑設計強調居家感
那么,針對居家養老者所開發的社區,在建筑設計層面,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周燕珉針對老人住宅設計的主要特點給出的答案是,老年住宅要最大化地突出居家養老的特色。并將老人住宅或老人公寓與社區多功能托老中心有機結合起來,這樣可以針對社區不同健康狀況的老人起到上門護理、日托護理以及短期入住照護等作用。
“大到無障礙設計、室內外空間的合理布局,小到一處轉角的防撞保護、一盞燈照射角度的細微調節。歸根到底,在設計建造社區時,開發商都需要思量,如何盡最大可能地做到社區生活安全、方便、舒適、簡單。”周燕珉向記者表示,在社區建設的每一領域中,開發商應時刻從老年人生活的實際情況出發來思考和解決問題,以體現其人性化理念。
同時,從建筑心理學出發,老人一般都較敏感,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差,容易產生孤獨感和被拋棄的消極心理,因此建筑設計應寬敞明亮、居住舒適,建筑造型應富有生活氣息,空間尺度要給人以家的感受。
普通的老年住宅區別于養老機構的地方在于老人能夠在家或社區里養老,可以減少因居住環境的變化對老人心理造成的影響。
具體而言就是,針對居家養老人群,社區設計應有目的性,方案及實際設施上要考慮到他們的起居、日常事務、個人愛好習慣、社會接觸及文娛體育活動等方面,以體現他們以往生活方式的連續性,最重要的目標就是盡可能長時間地維持其獨立生活的能力。
首先,“在住宅小區的設計與建設中要考慮到老年業主的生活需要,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無障礙設計的全面、細致以及專業。”周燕珉指出,這些無障礙的設計是此類社區設計的首要目標。
無障礙住宅設計的范圍包括建筑入口、入口平臺、樓梯、候梯廳、電梯轎廂、公共走道、無障礙住房、標識系統等多個環節。
有些老年人在生活中離不開輪椅,整個小區設計就要給輪椅預備出足夠的活動空間。比如,建筑入口設計臺階時應就近設計輪椅通行坡道和扶手,坡道的坡度應當符合規定,不能過陡;為方便輪椅通行,門洞凈寬不應小于80cm,走道和通道凈寬也不應小于120cm,同時要給輪椅回轉或者掉頭留下足夠的空間;電梯間面積可供輪椅進入,并設迎面鏡方便輪椅使用者觀察背后情況等等。
“現在很多住宅使用的都是方形電梯,電梯空間的局限可能耽誤病人的救治時間。所以,能放進擔架的長方形‘瘦’電梯應當被更多地生產和使用。”周燕珉建議。
其次,在園林景觀的建設方面,真正適合老年人使用的社區空間同樣需要在細節上做到細致入微和人性化。
“園林景觀設計需首要注意的就是,社區園林景觀地面的高差。”周燕珉指出,社區內部地面應當盡量平緩,少用臺階,同時也不應使用那種防滑性差的材質,有些地面的石材,趕上下雨下雪就變得十分滑,這類情況都應當避免。同時,也要設計規劃好老年人的晨練場所。從老年人的心理角度考慮,景觀設計也是針對老人心理、鼓勵老年人愉悅自立生活非常重要的設計元素之一。
“優美的花園,可為老年人提供愉悅的心情,從而減少高血壓等老年常見病的發生,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壓力;在小區花園內鋪設散步走道,適合老年人悠閑地漫步;同時,景觀設計也應考慮到季節的更替,顏色的選擇等因素,從而為老年人營造一個美好的居住環境。”周燕珉說。
還有,老人社區中要配備適合老人日常生活、活動的公共配套設施,并規劃好這些設施的位置、功能組成以及面積大小。“合理的功能組成有利于提升老人生活的豐富性,增加老人住宅產品的吸引力。”周燕珉說。
?發表評論
據“2009 CIHAF中國之家”項目總監康進介紹,在將“老年住宅”這一話題拋向業內之后,她所接觸的開發商、建筑設計單位以及業內專家無一例外地認為,圍繞這一話題仍然有許多進一步探索和交流的空間。
“我們意識到,對于每天有80%以上的時間都在住所中度過的老年人而言,居住自然是其養老的首要問題。”當代節能置業總工程師陳音向記者介紹。因此,早在2007年,當代節能置業就曾組織團隊赴歐洲的丹麥等地考察老年住宅。但是,由于老年住宅涉及領域廣闊、牽涉國家經濟、政策等層面較多,當代節能置業至今未能輕易在老年住宅領域做出實質性推進。
而與常見的養老院相比,開發社區中配建的老年住宅在設計與建設中應有所不同。但是,對于多數開發商而言,這兩者如何不同,怎么做能更加符合老年人的需求,也并未有明晰的認識。
“在我國大力推行‘居家養老’的背景下,將現有的養老院建造與設計模式直接搬到社區中的老年住宅上,一定有很大的偏頗。”國內知名的老年住宅專家、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清華規劃院住宅與社區研究所副所長周燕珉指出。
因此,在參照國外經驗的同時,業內急需探討社區老年住宅設計的獨到之處。
老年住宅設計的模式化
據全國老齡辦發布的中國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獨居)的比例已經達到49.7%,85%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居家養老服務的意愿。相比之下,選擇在養老院等機構養老的只占6%到8%。
目前,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經超過1.49億,占總人口的11%以上,老年人的養老服務問題日益突出。據統計,中國城市老年人中生活能夠完全自理的占85.4%,部分自理的占9.6%,完全不能自理的占5%。
不難看出,在“未富先老”的國情下,大部分的城市老人還是期待在普通的社區中養老,而他們也有一定的自理能力。
然而,不無遺憾的是,目前老年人居住的建筑不是設計成賓館式獨立的形式,就是設計成設備質量環境一般的“離家”養老機構,不能為大部分普通老人所接受。
“細心的人會發現,在1999年原建設部頒布的《老年人建筑設計規范》中,對于社區中配設老年住宅的相關規范是空白的。”周燕珉告訴記者,這直接影響到此類住宅產品的設計與建造,建筑設計規范領域的空白不僅降低了老年人居所的舒適程度,也讓在此領域打算有所作為的開發商上陷入迷茫。
萬通地產曾做過一些針對老年社區和老人院的探索和調查。“我們認為,與比較常見的養老院相比,社區中的老人居住場所應該有所不同。但究竟如何不同目前仍屬于探索階段。”萬通地產產品研發中心總監劉克峰無奈地表示。
據了解,在歐洲和美國,社區老人居所形式劃分得非常細。陳音也指出,這些發達國家在設計老年住宅的時候,至少會針對能夠自理的老人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做出粗略的劃分。在美國的邁阿密,甚至還有針對那些健康老人設計的高爾夫別墅類老人居住的產品。
因此,對于我國而言,在社區中設計建造一些適合能夠自理但仍需照顧的老人的居所具有更為現實的意義。在此細分的基礎上,才能對于他們的居所需求做出進一步細致化的處理。
此外,“即使普通的非針對老人開發的住宅,也需要做到一定程度的無障礙化,而這些在目前現有的部分住宅產品中,從一定程度上講,也是奢求。”劉克峰說。
社區建筑設計強調居家感
那么,針對居家養老者所開發的社區,在建筑設計層面,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周燕珉針對老人住宅設計的主要特點給出的答案是,老年住宅要最大化地突出居家養老的特色。并將老人住宅或老人公寓與社區多功能托老中心有機結合起來,這樣可以針對社區不同健康狀況的老人起到上門護理、日托護理以及短期入住照護等作用。
“大到無障礙設計、室內外空間的合理布局,小到一處轉角的防撞保護、一盞燈照射角度的細微調節。歸根到底,在設計建造社區時,開發商都需要思量,如何盡最大可能地做到社區生活安全、方便、舒適、簡單。”周燕珉向記者表示,在社區建設的每一領域中,開發商應時刻從老年人生活的實際情況出發來思考和解決問題,以體現其人性化理念。
同時,從建筑心理學出發,老人一般都較敏感,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差,容易產生孤獨感和被拋棄的消極心理,因此建筑設計應寬敞明亮、居住舒適,建筑造型應富有生活氣息,空間尺度要給人以家的感受。
普通的老年住宅區別于養老機構的地方在于老人能夠在家或社區里養老,可以減少因居住環境的變化對老人心理造成的影響。
具體而言就是,針對居家養老人群,社區設計應有目的性,方案及實際設施上要考慮到他們的起居、日常事務、個人愛好習慣、社會接觸及文娛體育活動等方面,以體現他們以往生活方式的連續性,最重要的目標就是盡可能長時間地維持其獨立生活的能力。
首先,“在住宅小區的設計與建設中要考慮到老年業主的生活需要,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無障礙設計的全面、細致以及專業。”周燕珉指出,這些無障礙的設計是此類社區設計的首要目標。
無障礙住宅設計的范圍包括建筑入口、入口平臺、樓梯、候梯廳、電梯轎廂、公共走道、無障礙住房、標識系統等多個環節。
有些老年人在生活中離不開輪椅,整個小區設計就要給輪椅預備出足夠的活動空間。比如,建筑入口設計臺階時應就近設計輪椅通行坡道和扶手,坡道的坡度應當符合規定,不能過陡;為方便輪椅通行,門洞凈寬不應小于80cm,走道和通道凈寬也不應小于120cm,同時要給輪椅回轉或者掉頭留下足夠的空間;電梯間面積可供輪椅進入,并設迎面鏡方便輪椅使用者觀察背后情況等等。
“現在很多住宅使用的都是方形電梯,電梯空間的局限可能耽誤病人的救治時間。所以,能放進擔架的長方形‘瘦’電梯應當被更多地生產和使用。”周燕珉建議。
其次,在園林景觀的建設方面,真正適合老年人使用的社區空間同樣需要在細節上做到細致入微和人性化。
“園林景觀設計需首要注意的就是,社區園林景觀地面的高差。”周燕珉指出,社區內部地面應當盡量平緩,少用臺階,同時也不應使用那種防滑性差的材質,有些地面的石材,趕上下雨下雪就變得十分滑,這類情況都應當避免。同時,也要設計規劃好老年人的晨練場所。從老年人的心理角度考慮,景觀設計也是針對老人心理、鼓勵老年人愉悅自立生活非常重要的設計元素之一。
“優美的花園,可為老年人提供愉悅的心情,從而減少高血壓等老年常見病的發生,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壓力;在小區花園內鋪設散步走道,適合老年人悠閑地漫步;同時,景觀設計也應考慮到季節的更替,顏色的選擇等因素,從而為老年人營造一個美好的居住環境。”周燕珉說。
還有,老人社區中要配備適合老人日常生活、活動的公共配套設施,并規劃好這些設施的位置、功能組成以及面積大小。“合理的功能組成有利于提升老人生活的豐富性,增加老人住宅產品的吸引力。”周燕珉說。
?發表評論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