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靜面對“地標建筑”
我們常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但"建筑同樣是一種權利的雄辯術",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如此評價建筑!2004年《中國新聞周刊》年終特稿有篇文化批評家朱大可先生撰寫的《權力美學:中國建筑的頭號敵人》,這個標題很深刻的反映了當下中國人對待建筑的一種態度和現象。
不久前,由11位國際知名建筑設計師設計的貴州花溪CBD方案經媒體曝光后輿論嘩然,被網友戲稱為"史上最牛CBD方案",有專家將其稱之為"妖怪般的建筑"。"這些設計就像是穿著時裝去上班的模特,華而不實。看不到區域特色,看不到現有的城市文脈。"清華大學著名建筑師及建筑評論家彭培根教授如此評價。
而為紀念中國成立60周年,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國資委、北京市建委作為支持單位的"北京當代十大建筑"評選活動近日啟動,近幾年在爭議聲中建成的鳥巢、T3航站樓、國家大劇院、新中央電視臺等都擁有較大優勢。稍微用心留意下,與上世紀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中的人民大會堂、北京火車站、軍事博物館,及90年代十大建筑中的首都圖書館新館、北京植物園展覽溫室、清華大學圖書館新館等相比,今天的北京地標建筑則更加張揚,更堪稱所謂的"地標"。就在2008年,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跡",在這項眾人關注的調查結果中,美國因其強盛的經濟態勢而占據了半壁江山,成為最大的"贏家",中國的北京也意外的擁有了其中的三席,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
今天,我們常常見到人們把建筑當作炫耀財富、地位的手段,不論是"要建一個別處從未見過的"或"50年不落后的"建筑以顯示獨特的個性,還是把國外知名的建筑搬到中國來,其實都反映了一種典型的時尚心理,這與今天大眾文化有著很重要的關系。當代建筑要想守持其人文精神、人文價值和人文取向,就必須對大眾文化進行深入的反思、批判和引導,專業設計師更應該自覺抵制并消除其對建筑文化的負面影響,避免建筑活動及與之直接相關的人的生命活動的異化和物化。
作為國際大都市的北京是中國的"風向標"和"領航者",全國很多地方城市都在密切關注著北京的各種發展動向。筆者希望社會各界應慎重對待"地標建筑"評選,更要冷靜地面對"地標建筑"。
(作者:李先軍 發表在《風景園林》2009年第二期)
編輯: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