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溫上升:公元2100年,人類將何去何從?
公元2100年,全球平均溫度上升6攝氏度;
公元2100年,北極夏季冰川消失殆盡,北冰洋變成無冰洋;
公元2100年,威尼斯、倫敦、紐約、東京以及孟加拉國大片地區、美國佛羅里達州等被淹沒;
公元2100年,全球三分之一的大地變成沙漠;
公元2100年,全球三分之二物種滅絕,其中包括北極熊……
當你看到這一串串數據后,你的第一反應會是什么?我想除了“簡直不可能”、“不可思議”這樣表示驚訝的詞匯外,更應該引起人們的反思和反省。
在電影人看來,如何去真實的表現這樣的場景,并給觀眾帶去思考的空間成為他們一直思索的話題。從2006年的《東京沉沒》到今年10月剛上映的《水嘯霧都》,影片導演無獨有偶,都選擇了海平面比較低的沿海城市作為影片場址,并且都選擇了海水即將侵襲、淹沒這兩座發達城市為題材,展開了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再一次“對峙”,這種近乎“假題真做”的手法帶給人們更多的震撼。
當看到自己的城市被海水淹沒,不知生活在東京和倫敦城市的市民在看完這兩部電影后有何感想?我想那逼真、令人驚恐的場面應該深深的引起他們對生活、城市、地球的再認識。有媒體報道,真實的場景故事使倫敦市民看完此電影后對他們生活地產生了安全的懷疑,以至于最后英國環境署官員還專門鄭重辟謠表示,片中的洪水災害不會在倫敦發生。
電影雖是虛構的,但它強調的災難意識卻是具有警示意義,特別是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冰川逐漸融化,臺風、暴雨、颶風、洪水泛濫對大城市的威脅已日益逼近??印度洋海嘯、菲律賓泥石流和新奧爾良颶風就是其中的部分,經歷過這些災難的人們事后才重新認識到大自然的“魔力”,在這些自然災難來臨之際,我們才真正感覺到人類自己的渺小和無奈。
近年來,隨著《龍卷風》、《世界末日》、《后天》、《我是傳奇》、《海神號》等災難大片的不斷上映,環保意識現在已經滲透到很多民眾內心,每次災難片公映,總會引起一場和影片反響相當的大討論。所以,從某種層次上來講,一部好的災難片,也是一部好的環保宣傳片。
就在去年夏天,全球很多城市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重慶遭受115年來最大洪水、山東濟南遭受特大暴雨襲擊、中國東北北部遭遇特大旱災、英國遭受60年來最嚴重洪災……,在經歷了特大洪災后,中國南方又再次遭受大自然的破壞??百年不遇的雪災,所有的這些自然災害讓我們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甚至無數的生命。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辯證法》里寫道:“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
為此,在200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眾多國家把全球變化作為了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于是也紛紛為此作出相應的承諾,就連一開始強硬的美國迫于輿論壓力,也最終在和約上簽字,使會議最終通過了在2009年前就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環保框架展開談判的計劃。
我們人類共同擁有一個地球,而保護地球則是我們全人類共同的責任,電影人在這方面為我們描繪了災難的后果,但我們更應該從中思考更多,因為這不僅僅是一個災難片,更不是電影人憑空想象的創造。
只有我們從日常生活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我們才能夠共同維護好我們的地球,才能夠使專家現在預測的100年后如開篇所述的“恐怖”場景不會變成現實。
作者簡介:李先軍,景觀中國網主筆,專業城市評論員。
編輯:songgao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