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人:面對傳統,如何創新
“傳統”的概念在時間的維度里面是相對的。昨天的歷史能夠成為今天的傳統,今天的生活也勢必會成為明天的傳統。生活在今天的人們不應該只顧及昨天的那個傳統,而忽略了當下。
在今年的工業遺產“無錫論壇”上,國人把遺產保護的目光投向了20世紀的工業遺產,就是說我們已經在保護剛剛過去生活的痕跡,這是令人敬佩和尊重的。
“沒有哪個歷史時期,能夠像20世紀這樣,慷慨地為人類提供如此豐富、生動的文化遺產。而面對如此波瀾壯闊的時代,也只有文化遺產才能將20世紀的百年歷史進行最為理性、直觀和廣博的呈現。”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此前召開的以“20世紀遺產保護”為主題的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無錫論壇上這樣說。
正如我們保護遺產已經從故宮、萬里長城的視野中突圍出來一樣,我們的景觀設計師也應該從傳統的思維突圍,去關心那些剛剛過去的,甚至今天存在的生存方式。藝術家畢加索說:“藝術本身并不演變,變的是人們的意念,以及隨之而來的表達方式。”今天的園林人在設計時遵循的一個很重要藝術原則是“師法自然”,然而今天的這個藝術原則的內涵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人理解的“師法自然”和今天工業時代的人們理解的“師法自然”應該是不一樣的,因為景觀設計本身就是對生活方式的一種體現。
“園林的發展并不用刻意去對歷史進行傳承,更不應做一些無中生有、牽強附會的東西。當一個設計作品與當今的中國社會和當地人民的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時,就能夠適應新的時代變化,在某些方面也能夠引導新的時代變化。”我認為這很正確。有時候我們不妨簡單思考,思維的“反樸歸真”可能更會讓人們找到新的出路。“那么我們要傳承什么?其實,我們不必將視野局限于中國歷史園林的傳承之中,不妨回到中國園林的本質??向自然學習。”
藝術的發展經歷了不同的風格時代,如立體主義、抽象主義、波鋪藝術、大地藝術等。正因如此,才出現了20世紀藝術的輝煌。其實,中國的園林在某些層面上也是一種風格,一種以傳統的自然為主、以曲線為輔的風格。今天,很多的設計師在設計現代園林時,將中國的園林傳統過于符號化、概念化了。一種風格盛行的命運會是怎樣的呢?建筑大師貝律銘先生對此強調:“我承認我們最終會確定自己的風格,但是我認為堅持一種風格是非常危險的,它會變成一種簽名,你會變得過于松懈。”貝先生抗議格羅皮烏斯的“國際式”風格的全球化預言,后來他設計了舉世矚目的盧浮宮金字塔。這種抗議是需要勇氣的。
“熱愛傳統并不意味著要復制傳統,復制只會帶來感性的麻痹,是一件愚蠢的事情。你變得麻痹是因為你只關注傳統美的東西。而搶劫傳統的唯一途徑就是要變得足夠好奇,有足夠的創造力,正中求變,從傳統得到靈感。”建筑大師倫佐?皮亞諾這樣告誡我們。
編輯: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