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峽庫區搶救出來的178種珍稀植物命運堪憂
29日,記者來到已經關閉的“三峽珍稀植物園”。這座從庫區搶救出的178種珍稀植物的新家園,如今卻是另一番景象。
去年大旱 桫欏大片死亡
今年6月底,部分媒體報道了三峽珍稀植物園(以下簡稱植物園)關閉的消息,引起市民關注。記者調查發現,備受外界關注的植物園,實際上只是一個荒草叢生的山谷。在萬州機場附近,沿山路步行20多分鐘,一路上滿是雜草、竹林、低矮灌木等。2000年前后,從庫區搶救出來的178種珍稀植物,就生活在雜草和灌木中。
在一條溪流旁邊,曾經種植了200多棵桫欏樹。現在只剩下30多棵,其余100多棵全變成了枯黑的樹樁,高30厘米左右,根部被黃色的竹葉覆蓋。“當初移栽這些桫欏時,都活了。你看,還發出20多厘米的新芽。”植物園負責人向秀發說,去年大旱,植物園嚴重缺水,桫欏樹大面積死亡。如果全部存活,將是重慶乃至西南地區最大的桫欏林。
據介紹,這些桫欏主要從涪陵地區移植過來。桫欏名列國家一類8種保護植物之首,在距今約1.8億年前,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與恐龍一樣,同屬爬行動物時代的兩大標志。經過漫長的地質變遷,只有極少數存活下來。縉云山現在還有3棵桫欏樹,受到了市民的熱情呵護。而這里大面積的桫欏死亡,讓人痛心。
珍稀植物 面臨四大威脅
向秀發感到特別痛心的,還有22棵野生枸杞樹。它們高3米左右,由于一直沒落實具體栽種地點,全部種在花盆里。這些枸杞樹全部從湖北巴東移植過來,一般的枸杞樹都比較矮小,能長到3米左右高,非常罕見。這22棵野生枸杞樹也在去年大旱死亡。
向秀發認為,即使沒有大旱,這些枸杞也會死。因為植物園的總體規劃一直沒完成,大量珍稀植物長期種在花盆里,根系不發達,遲早只有死。
庫區特有的植物荷葉鐵線蕨,種在花盆中,最近因為濕度太大,許多葉片出現了黑色斑點;一棵1米多高的銀雀樹,前幾天剛剛掉光葉子;一些珍貴蘭花蝸居在低矮的遮陽棚中,雜草已將它掩蓋。“十大功勞木”也種在花盆中,處境艱難。
珍稀植物園6月關閉后,向秀發最后聘請了1名啞巴管護。向秀發認為,園中的珍稀植物除面臨偷盜外,還有來自自然界四大威脅。
首先是蟲害,今年雨水多,空氣濕潤,適應害蟲生長。這里植被茂密,為害蟲繁殖提供了條件。
其次是火災,這片山谷沒有任何防火設施,地上的枯枝敗葉也沒有清理,都是隱患。
還有旱災和洪災,園里沒有任何現代灌溉設備和防洪設備。
林業部門:絕不讓植物死亡
據了解,三峽地區由于沒受到第四紀大陸冰川的破壞,還保存著許多珍稀和中國特有的屬種,成為三個特有的植物分布中心區之一。初步查明,有維管植物4500多種,蓄水后,受淹沒影響的庫區陸生植物有500多種,需要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290多種,其中梳花水柏枝、中華蚊母樹、川鄂新樟等50多種珍稀植物為三峽地區特有,還有大量名木古樹。
而地處萬州的三峽珍稀植物園,是在向秀發的推動下成立的。2002年,萬州區政府無償劃撥了1200畝土地,國家林業局提供了300多萬元啟動資金,開始了植物園的建設。
但向秀發說,植物園處于自生自滅狀態。今年關閉陷入絕境,植物全部瀕臨死亡。
向秀發一直希望市林業局能為植物園的員工解決編制問題,每年有固定經費。換句話說,就是希望政府將園子“養”起來。
市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認為,這一請求不是林業部門能解決的問題。但該負責人表示,興建三峽植物園,對于保全三峽庫區物種很有意義。林業部門先后給了數百萬元支持,萬州區政府劃撥了土地,支持力度已經很大了。
珍稀植物園作為一個民辦植物園,怎么在市場競爭中求生,值得全社會思考。而現在178種珍稀植物的命運,林業部門表示,將高度關注,不會讓其滅亡。(記者 劉邦云 實習生 蔡楊)
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