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春:推進旅游業和演藝業共同繁榮
發展思路上,我們一方面堅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另一方面堅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方面,堅持立足比較優勢,突出抓好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把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堅持著眼于文化競爭力的提升,突出抓好文化創意、文化博覽、動漫游戲、數字傳輸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推動文化產業升級,全面發展和壯大文化生產力。具體工作中,我們把握“六個著力”,即著力在提高認識上下功夫,著力在發展文化事業上多投入,著力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上求突破,著力在傳承與創新的結合上做文章,著力在堅持藝術追求與黨的要求、人民群眾的需求相統一上出成果,著力在遵循文化自身規律與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相適應上去探索,文化強省建設開局良好,邁出實質性步伐。
發展演藝業,是建設文化強省的應有之義,也是發揮自身優勢的現實需要,更是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精神食糧的迫切要求。根據這幾年的實踐,我們感到,新形勢下推進演藝業又好又快發展,關鍵是要緊緊抓住以下七個方面。
第一,要明確演藝業發展的出發點。我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推動演藝業繁榮發展,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求,這是演藝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第二,要尋找演藝與市場的結合點。一是全面正確地認識演藝的功能。既注重充分發揮演藝業的思想教育功能、藝術欣賞功能,又注重深入發掘和運用演藝業的產業功能、商業功能和經濟功能。二是正確定位演藝的性質。把演藝定位為文化產業,推動演藝活動進入市場、在市場中生存發展,使演藝業不僅成為開展宣傳教育的工具,而且成為滿足人們文化消費需求的重要載體。三是推動演藝團體成為市場主體。除少數具有地方歷史文化特色的演出團體需要必要扶持外,全省演藝院團和演出場所將全部走向市場,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市場主體。
第三,要激發演藝團體闖市場的興奮點。我們通過推動演藝團體、演藝人員主動面向群眾,積極進入市場,實現藝術追求和利益追求雙豐收。一是激發進入市場的興奮點,引導和吸引眾多演藝團體和演藝人才創業興業。二是激發追求藝術的興奮點。我們注意尊重藝術創作的規律,尊重藝術工作者的藝術創造,最大可能地激發創造熱情、創造活力、創造靈感,以更多的精品力作贏得觀眾。《禪宗少林?音樂大典》之所以取得成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譚盾先生用較長時間在嵩山實地考察、體驗、感悟,激發了創作靈感,大膽采用全世界最大的峽谷實景劇場,創造出融水樂、木樂、風樂、光樂和石樂為一體的“天籟之音”,讓觀眾在寧靜澄澈的氛圍里獲得美妙的藝術享受。三是激發追求利益的興奮點,使其保持永續發展活力。
第四,要擴大演藝業與旅游業的共生點。演藝業發展為旅游業發展增加文化內涵、增強吸引力,是旅游業發展的助推器;旅游業發展為演藝業發展創造條件和環境,是演藝業繁榮的催化劑,二者互聯共需、互利共贏。我們堅持把文化工作和旅游工作一起規劃、一同部署,給文化與旅游穿上“連體衣”,形成文化旅游共生體和產業聯合體,推動旅游業和演藝業共同發展、共同繁榮。通過在旅游景區開展演藝活動,展示中原文化魅力,擴展旅游景區的經營內容,提高旅游景區的吸引力。白云山旅游景區通過開展民俗風情演出,開封清明上河園通過演繹宋文化歷史故事,豐富了旅游的內涵,延長了游客的逗留時間,增加了經濟收益,又成為游客了解中原文化的窗口。去年全省旅游收入突破1000億元,其中演藝文化功不可沒。
第五,要把握演藝業改革發展的著力點。我們以更新觀念、突破障礙、創新體制、面向市場為方向,深化改革,為演藝業發展提供動力、注入活力。
第六,要找準黨委、政府工作的立足點。把工作的立足點放在把握方向、制定政策、加強管理、搞好服務上,為演藝團體和演藝人員參與市場競爭創造條件、營造環境。
第七,要抓住演藝業發展的關鍵點。我們緊緊圍繞建設好藝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兩支隊伍,堅持用事業激勵人、用感情凝聚人、用待遇吸引人、用市場感召人,著力造就一批名編劇、名策劃、名導演、名演員、名主持、名經紀,形成名人效應和名人經濟。
以上七個“點”,連成一條“線”,即我們推進演藝業改革發展的工作主線。總的來看,河南演藝業改革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也探索出了政府主導、文旅聯姻、企業經營、市場運作、依法管理、競爭發展的路子。
編輯:admin